家庭教育之——<没有培养孩子的感受,别怪孩子与你不亲近

作者 :高明区纪念中学  点击数 :   时间 :2018-02-28 00:00:00

 

“我简直养了只‘白眼狼’,没有一点良心!我为他创造这么好的资源,他倒好,从来没有体谅过我。整天给我添麻烦,在学校不但不好好学习还逃课出去玩游戏。一回到家,就躲到房间里去。无论我软语温言地跟他说话,还是大声骂他,看到的都是那副冷漠的臭脸。我为他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我的孩子与我不亲近?”

孩子知道,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他没感受到;爱孩子,父母是用自己的方式做到了,但孩子没感受到。

知道是一回事,感受到是另一回事

 “知道”更多是被灌输、教育,停留在表层意识的结果。“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感受”是一种内在的情绪体验。“我也说不出理由,但我就是很想为他们多做点事情”。没有培养孩子的感受,别怪孩子与你不亲近。

作为父母,你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怎样?

 “我怎么不爱他,我那么辛苦出去挣钱,他要什么给什么。不知道比别人家的小孩幸福多少倍!”

 对不起,这只能说孩子对钱、对物质条件有感受,而对你并没有,或者对你的印象只停留在“给我吃的、给我穿的,给我用的”的感受上。

 “我怎么不爱他,我经常教育他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做错了什么,马上纠正他。他比同年人不知道少走了多少弯路!”

 对不起,只能说孩子与你在一起时更多是“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没有用”的感受,而没有“我是有价值”的积极感受。

 付出不等于爱,感受到的才是爱。你给的恰好是孩子需求的,那才是爱。

                                           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五大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当下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多良好的情绪体验

 我们来觉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当下的需求是什么?作为父母,你在哪方面充分地满足了孩子的需求?

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善及孩子年龄的增长,从胎儿到幼儿、甚至到童年阶段,孩子的迫切需求可能逐渐从生理及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发展为更高级的需求,例如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由此,孩子年龄越大,所需求的会更高级,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单纯是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满足生理及安全),还有心理环境(爱与归属、自尊、自我实现)。

                                    作为父母,你可以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感受?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类似《学做一位会偷懒的妈妈》,潜台词是管得太多了!《父母有时要学会闭嘴》,深层的意思是说得太多!难道对于孩子,父母就该不管不说不问?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胎儿开始,就在寻求生存和发展。在年幼时,需要依赖父母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逐渐成长,自我意识增强,会寻求更高的发展。父母所要做的是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心理环境,让孩子在生命路途中满足成长需求、自由地发展自我。

参考建议

 

1去了解、理解孩子,给予孩子“被理解,而不是束缚”的感受。你可以通过书籍、培训、生活互动多去了解和观察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规律、需求和变化,并对他的教育方式做相应的调整。 

 

   2去指导孩子,不是指责孩子,给予孩子“我是被爱着,不是被嫌弃”的感受。 指导是为孩子提供方向和方法,是具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教育方式;指责是针对原来的问题进行批评,长期的指责会影响孩子自尊的满足、自信的培养。

  3去为孩子营造拥有独立思想、自由成长的氛围,给予孩子“我是能做到的,不是不能的”的感受。在父母的培养下,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爱,他才会真正地感恩你,记住你的好,亲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