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学科资源 » 语文科 » 高一学案 »

第一周学案:唐诗五首1

作者 :高明区纪念中学  点击数 :   时间 :2014-03-18 00:00:00

 

第四单元:

山居秋暝

鉴赏课

1课时

2014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学习过程】

一、个人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背景感知】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识记积累】  

1、诗歌分古诗和新诗。古诗又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它们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前的古诗又叫古风,唐以后的诗则称为近体诗(也称格律诗、律诗)。格律诗的形式有一定规格,常见的形式有绝句、律诗和排律,字数分五言和七言。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律诗一般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

2、山水田园诗。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3古诗中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如送别类意象杨柳、长亭,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思乡类意象月亮、鸿雁,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爱情类意象红豆、连理枝,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等等,都是倾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形象。

课前预习】

1、阅读并理解《学习周报》第27期第3版“阅读指津”之“技法点拨”。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诗歌的节奏划分出来。

空山/新雨/,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课文初探】

1. 找出诗中的意象,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并给四联诗各拟一个小标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第一幅   空山  新雨(意象)                                空山秋雨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

第二幅    明月  松林 (意象)                               明月松林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

第三幅   清泉  石头(意象)                                 明月清泉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

第四幅   竹林  浣女(意象)                                浣洗晚归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

第五幅       渔舟(意象)                                 月夜采莲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小结:这五幅画面把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以及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二、小组合作交流

课堂探究】

1、颔联、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前面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

堂上演练】

4、对《山居秋暝》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点题,除了山、晚、秋外,还点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重要作用的“”
 B.颔联两句一动一静,一光一声,前句呈现于听觉,后句诉之于视觉。
 C.颈联写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使傍晚的山村充满了活力。
 D.尾联抒情,借用典故,把自己留恋山村的心情含蓄地表达出来。

解析:B前句视觉,后句听觉

5.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D   

A.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B.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C.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D.尾联寄慨言志,写此景美好,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不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而是作者自况,亦是“慎独”(自律)的表现。 

 

拓展提升】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7、完成《学习周报》第27期第2版“课堂十分钟”第7题,第3版“热身演练”第8题。

《酬张少府》⑴                                                            

                                                                         

                                                                       

                                                                         

《陇头吟》⑴                                                            

                                                                         

                                                                       

                                                                         

 

 

课后反思】

1、你掌握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了吗?

 

2、这首诗歌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第四单元:
从军行、石头城
鉴赏课
1课时
2014年2月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了解怀古咏史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解读诗歌中的景与情
【学习过程】
一、个人自主学习
识记积累】
1.“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城,它是六朝古都。它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然而这些朝代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的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2. 边塞诗相关知识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常见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常见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常见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类型: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激情;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伤;对塞外异域风情的惊异、热爱……
3.怀古咏史诗相关知识
这类型的诗是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例如(1)吊古伤今、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4)怀才不遇
了解常用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正反对比,侧面烘托(3)用典
课前预习】
1、《学习周报》填空:完成第27期第2版“课堂十分钟”第1题的第1小题。
 
2、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青海长云雪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不还
答案:暗:使动用法,使……变暗
      穿:磨穿、磨破
      终:到死
找出《从军行》中所写的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找出《从军行》抒情的句子:不破楼兰终不还
找出《石头城》涉及到的景:山、潮、空城、月、女墙
 
二、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探讨】
3、《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4、《从军行》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反衬出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5、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石头城》所写之境
境一:
境二:
境三:
答案: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6. 《石头城》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这首诗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答案:没有。诗人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三、拓展延伸
堂上演练】
7、.比较下列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答案:“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妻子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
“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汴河曲
 唐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达标练习】
9、《学习周报》第27期第2版“课堂十分钟”第5题、第3版“热身演练”第4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⑴                                                      
                                                                         
                                                                       
                                                                         
《和乐天<春词>》⑴                                                          
                                                                         
                                                                       
                                                                         
 
 
 
10、江城子    五代&middot;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ldquo;水无情&rdquo;、&ldquo;空有姑苏台上月&rdquo;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析:&ldquo;水无情&rdquo;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ldquo;空有&rdquo;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推荐阅读】【精品赏读】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ldquo;尽锦衣&rdquo;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ldquo;春殿&rdquo;的&ldquo;春&rdquo;字,应上&ldquo;如花&rdquo;,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课后反思】
1.你了解了边塞诗、怀古咏史诗了吗?
 
 
2.这两首诗歌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